
本港最新失业率升至3.9%,创3年新高,年底突破4%应该是大概率的事。自回归后,香港只有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、2008年环球金融海啸、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,这3个期间失业率曾经超越3.9%,但是维持的时间都不长。
财金官员面对飙升的失业率,一方面派定心丸,指股市畅旺、经济持续扩张,言下之意是要大家耐心等待「滴漏效应」惠及受打击的行业;另一方面则呼吁失业者学习新技能,把握经济转型机遇。
这两点都是有待商榷的。首先,「滴漏效应」放在今时今日的香港并不完全适用。传统上,股楼兴旺会带动财富效应,从而增加消费、创造职位(尤其服务业),不过,现时北上消费、跨境网购盛行,本地消费零售受冲击,在电子化、自动化之下,新消费零售模式崛起,并不需要聘请那么多人手。举个例子,香港近年兴起的「夹公仔铺」、「自动洗衣铺」、「24小时健身中心」……,根本连一个人都不必聘请。
至于劝喻失业者转型求变,就像何不食肉糜!香港不像西方社会,如果有能力转型重投职场,没有太多人愿意躺平拿失业救济。现时的情况是,由于学历、年纪、技能,许多人即使想转型也转不了,勉强自我增值后,却发现职场环境已丕变。尤其在AI取代人类工作的大时代,许多工种AI更胜任,职位流失只会愈来愈严重。
如果单纯看宏观经济数据,本港的经济表现并不差,首季、次季GDP增速分别达到3%、3.1%,本地注册公司及外来注册公司分别为149.48万间及1.55万间,双双创历史新高,两者合计约151万间,瑞士洛桑早前发表《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》,香港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上升两级至第三位……可惜,即使经济数据再好,也不太能带动整体就业,这既有香港特殊因素,也符合全球的趋势,未来只会愈来愈明显,有经济学家形容这是「无就业式复甦」。
如果细心分析,香港失业重灾区集中在建造业、零售业、饮食业三大行业,失业率分别升至7.2%、5.3%,及维持在6.4%的高位。在全港约370万总就业人口中,这3个行业占一个不小的比例,零售业约有24万从业员、饮食业约22万、建造业约30万。
以上三大行业,均不是香港政府重点扶持的高科技、高增值产业。笔者想指出的是,无论宏观经济好坏、香港转型是否成功,我们都要接受有相当一部分「打工仔」沦为「失业者」,要靠政府救济的状态。当然,这不是香港独有的现象,全球很多国家的大城市都已出现,但在全球其他大都会,待业者、打散工者、失业者可以移居至城市外围甚至另一个城市,香港作为弹丸之地,居住在市区或新界,生活成本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,至于毗邻的内地城市,以往实行的是另一种制度,出于享受福利、教育、医疗资源的考虑,许多低收入人士只能困在香港这一弹丸之地。
这个「坐困愁城」的状态只会造成双输。对于低收入人群(包括失业、待业、打散工)来说,他们要在这个高楼价、高消费的城市居住,惟有降低生活水平,反之,如果他们拿着同样的钱到大湾区内二线城市如中山、东莞、惠州,每月一两万元,一家就可以过上中产以上的生活。无业者困在香港,对于整体香港而言也不是好事,因为占用的土地、教育、医疗等社会资源,原本可以用在更好的地方,尤其对于香港这个地少人多的大都会而言。
毗邻的深圳自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,45年来,已经进行多次产业升级及腾笼换鸟,从「深圳加工」、「深圳制造」再到「深圳创造」,就业人口结构也随经济结构改变而有翻天覆地的改变,这些改变既有政府的主动规划,也有市场无形之手的自然运作。举个例子,过往几十年,深圳的土地人工成本随着产业升级而上升,低端的制造业只好逐渐迁到东莞、江门等成本低的城市,工厂的工人随着工厂迁徙而移出深圳。
2024年末,深圳的常住人口为1798.95万人,户籍人口为631.01万人,非户籍人口高达1167.94万人。「来了就是深圳人」是当地的口头禅,足证其人口政策的开放和包容,包括宽松的户籍制度和落户优惠。对于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来说,当局并不要求缴纳任何社保便可以直接落户;而对于45岁以下、在国外有工作或学习一年的海外归国人员,毋须社保便可以入户申请。
1979年,深圳的GDP总量只有1.96亿元人民币,到了2019年,深圳GDP已翻了近1.4万倍,达到2.69万亿元人民币,而同期香港GDP的表现,则只由225.3亿美元,翻了16倍至3660亿美元,折合约2.5万亿元人民币,已被深圳超越。
香港唯一依赖的是人口资源,随着经济转型,需要加快腾笼换鸟(称之为换血亦可),这方面可以借鉴深圳经验。
香港一直没有主动出击去招纳人才,直至最近两年才有意识地用各项高才、专才、优才计划去抢人才。不过,对于如何处置一些未能适应经济转型的低收入人口,则未有一套长远的方案。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腾笼换鸟是「凉薄」的做法,因为他们也是香港人,亦曾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打拚过。
如果采取歧视的手段,标签其为「低端人口」,强迫其迁往大湾区内城市,那是绝不可取的。但如果提供经济诱因,令他们在一河之隔的大湾区以更低的成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,何乐而不为呢?例如领取综援者现时不能超过180日(年老或残疾受助人)及60日(其他类别受助人)离港,将来可以取消留港规定,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,搬到内地生活者,获得更多综援。随着大湾区加快同城化,以往束缚人口自由流动的界线愈来愈模糊,诱使退休、失业人口北上定居,吸纳优秀人才来香港工作,在实际操作上愈来愈容易。
人口结构一旦改变,腾出来原本用于建公共房屋的土地,就可以用来发展更多私营房屋及高科技产业,省下来的医疗、教育资源,也可以用来发展高端医疗、高等教育。如果香港将自己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、创科中心、教育枢纽,便只能朝高增值、高成本的道路走下去,就业人口亦要作出相应调整。
最近,由于失业率高企,坊间又再响起停止输入外劳甚至人才的声音,回归28年以来,香港已因为保护主义而错失了很多次产业升级的黄金时机,今次不能再将一手好牌打烂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