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邻国都已规划推行各自的核电计划。无论新加坡人是否已准备好接受核能,我国必须掌握相关技术才能维护国家安全,并在新技术问世时,具备能力评估是否适合我国采用。
人力部长陈诗龙医生,以内阁主管能源与科技事务的身份受访时重申,传统核电站虽不适合新加坡,但我国未排除核能作为迈向清洁能源的潜在路径。
自2014年以来,国立研究基金会投入了逾1亿5000万元,用于核能研究、人才培育,以及成立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。去年底,基金会再拨款6600万元,支持院方开展为期两年半的核安全研究。此外,我国也在去年与美国签署《123协定》,加强核能方面的能力建设。
陈诗龙指出,现阶段而言,尽管一些先进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(Small Modular Reactors)在物理、工程和技术上都看似可行,商业上还不成熟,因此目前不考虑采纳核能。
但为了保障国家安全,我国仍须预先做好准备。他说:“邻国既然已明确表态将发展核能,我们就必须具备相关能力,掌握必要的技术专长。”
我国也必须能在先进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问世时,掌握第一手信息,了解这项技术适不适合本地采用。
印尼上个月宣布,计划在2034年启用第一座核电站,以强化能源保障;菲律宾的目标是在2032年部署核能;越南则表明要在2030年底前,建成两座核电站。
陈诗龙指出,我国最终是否建造核电站有三大考量,最重要的是技术必须极为安全;其次,充足的公共教育,让人们明白这是安全的;第三,核能须是可持续的,并能增强我国电供韧性。
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技术,我国就会建造核电站?部长以华语回答提问时说:“如果、如果,现在这个‘如果’还蛮远的。”
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(Rafael Mariano Grossi)上周五(25日)访问新加坡时,高度评价我国发展核能的潜力,指出新加坡具备扎实的科技基础、成熟的监管体系,以及良好的核安全研究能力,为发展核能提供了有利条件。